营销骚扰电话 个人信息怎么泄漏的?
您需要种植牙、培训班、银行贷款吗?对于这样的骚扰电话,很多人都不胜其扰,很多时候,对方甚至还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和一些个人或者家庭信息,这些信息到底是从哪来的?又是如何做到精准获取信息来做针对性营销的呢?

“免费办随借随还信用贷,最快当天放款……”此类营销电话频繁骚扰市民生活,涵盖房产、教育、医疗等领域。“他们甚至能报出我的姓名和需求,仿佛在我手机里装了监控。”一位市民质疑。令人不安的是,如果追问信息从何而来?会被告知,是因为机主访问过某些网络广告或营销链接。

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关键词“获客渠道”进行搜索,显示有超114万条相关帖子。记者以中介从业者身份,联系上了这篇“房产找客每日40+”的发布者,对方表示,他们公司有一款AI获客app,可以选择付费使用,或是直接付费批量购买有潜在意向的客户手机号。销售人员宣称可抓取26个平台用户痕迹:“只要用手机号登录或留言,私信内容也能捕获,年费398元,698元打包40条精准号码。”

销售人员随后发来了资料,这款名为蜂鸟AI的APP,首页用醒目大字,显示“自动获客”,底下则列举了可以抓取信息的20余款社交APP,名称上还做了隐晦的规避。对方声称,只要用户曾在社交app上,用手机号登陆或者留过电话,无论是在其他评论区还是私信,他们都能抓取到。“我们是采用了痕迹抓捕的方式,这是我们自己一个专利。”
经过操作,几分钟后系统显示,两个手机号被保存到本地,此外还有多个社交账号被获取。还有些获客软件的推广,甚至宣称他们的APP 能通过AI关键词精准“围猎”用户关键信息,并自动添加微信好友。“有些用户把自己的小红书账号或者抖音账号,改成自己的微信号、手机号或者在自己的主页留下联系方式,我们这个软件都可以抓取到,它都会每隔(一定时间自动)添加一个微信。”

在销售的演示中,短短30秒,软件上已经罗列出了16个用户信息,其中包含有用户名、头像、评论内容等各种信息。对方还表示,不用担心会被社交平台发现被封号,他们的获客软件甚至能在涉及获取的频率和条数上设置规避措施。“设置抓取每小时最大私信量和每天最大私信量,用来保护我们账号不被平台检测到异常。”
专家表示,这类所谓的获客app,其本质,其实就是一种“爬虫技术”,有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爬取时更为高效。

复旦大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凌力指出,此类软件本质是AI增强型爬虫技术:“通过动态页面解析和关键词识别,非法抓取非公开信息。”
而通过这类所谓的“AI获客”、“中介获客”软件,个人信息已然成为了商品。不少打出骚扰电话的商户,对于信息来源也毫不避讳。当市民质问某口腔诊疗机构“如何获取我的联系方式”时,工作人员坦然回应:“您浏览过牙齿治疗网页,后台自动抓取信息。”另一贷款机构更直白:“我们知道您姓氏和电话,因为我们是专业渠道。”

专业人士表示,开发和使用相关软件,通过各类爬虫技术手段爬取非公开信息,并将所获得的精准客群的电话等个人信息,进行转让、出售,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凌力特别强调,若进一步抓取私信、私人聊天记录甚至破解账号,“已完全越界,属于违规违法行为”。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化治理中心主任、律师彭嘉昊强调法律后果:“贩卖能精准定位个人的敏感信息,超500条即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社交媒体私信抓取、AI画像精准投放、海量电话骚扰轰炸,企业以高效触达之名,将用户数据转化为流量生意的筹码,在这场技术狂欢的背后,个人隐私的城池却已悄然失守,监管面临技术迭代快、隐蔽性强、取证难等挑战,但是科技进化之余,底线不应被轻易突破,还需用好法律武器,严惩违法行为,保护好公民的个人隐私。
看看新闻记者: 彭菁菁,张羽飞
编辑: 张予洋
责编: 李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