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 校准坐标 马立成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从商鞅变法“徙木赏金”的典故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落实,千年传承的“立信”智慧始终彰显着一个真理:只有以信念为基、以民为本、以廉为盾,方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商鞅变法以徙木立信树立政令权威,其背后是对法治信念的坚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将理想信念熔铸于血脉之中。从井冈山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到延安整风运动对思想作风的淬炼,再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对“四风”顽疾的整治,我们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践行初心。正如徙木立信不是简单的赏罚兑现,而是法治精神的扎根,作风建设同样不仅是制度的约束,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笃定。当前,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党员干部更需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校准信仰坐标,将徙木立信的历史智慧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
“民无信不立”,徙木立信的落脚点始终是赢得民心。商鞅以“五十金”兑现承诺,共产党人则以“半条被子”的故事诠释为民情怀。从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疫情防控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抉择,再到基层治理中“接诉即办”的机制创新,我们党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徙木答卷”。作风建设最生动的课堂在群众身边,最根本的标准在群众心里。党员干部当以“脚下沾泥”的实干、“将心比心”的真诚,主动拆掉“玻璃门”、搬开“绊脚石”,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干部的“履职清单”,让徙木立信从历史典故变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徙木立信之所以流传千年,关键在于其以制度刚性筑牢公信根基。商鞅变法“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的实践,与新时代“打虎拍蝇”的铁腕反腐一脉相承。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党上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严查“车轮上的腐败”,从规范“会所中的歪风”到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须臾不可松懈。党员干部当以“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清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自觉,慎独慎微、防微杜渐,让徙木立信的清风吹散歪风邪气,以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
徙木立信,重在久久为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风建设既需要“徙木”的果敢,更需要“立信”的恒心。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徙木立信的精神融入血脉、化作行动,以过硬作风护航新征程,让“金色名片”愈擦愈亮,让党心民心始终同频共振。如此,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