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视界丨“苏轼无爪蜉”是个什么东东?

元丰五年(1082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今年2月,《生物多样性》期刊发表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其中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近千年的缘分,该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万物有灵,各美其美,从亚马逊雨林的树叶到青藏高原的雪莲,从深海热泉的盲虾到非洲草原的角马……多种多样的生命律动,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愈发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你是否注意到,我们身边的“神秘邻居”也越来越多了?

苏轼无爪蜉雌亚成虫 图据封面新闻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宝藏,关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更关乎人类命运的未来。
今年,地球物种名录频繁“扩容”。海南发现两种新物种——素贞灵芝、白边喇叭菌;黄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全新的百合属植物物种——黄龙百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发现两栖动物一新种卧龙齿突蟾……甚至连远离尘寰的中国空间站,也发现微生物新物种——“天宫尼尔菌”。
为啥物种越来越多?“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保护模式,为复杂生态环境下的保护提供了制度样本。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中国实现了从生物多样性的分散保护向系统治理转变。白山松水间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东北虎时隔30年再次现身;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栖息地修复,海南长臂猿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不足10只恢复到2022年底的37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更使野生大熊猫数量增至1800余只,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至“易危”。四川横跨五大地貌单元,拥有全国45%以上的野生脊椎动物和1/3以上的高等植物,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生态保护与生计提升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核心要素。中国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保育兰科植物,不仅保护了174种珍稀物种,还培育出铁皮石斛等经济作物,带动社区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与生计双赢。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筑牢法治屏障,建立健全与生物多样性执法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清晰设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标准。
作为缔约方,中国不仅在国内推动立法,更以海南长臂猿、朱鹮等物种的成功保护案例为全球提供范本。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专项法规,中国形成“保护-修复-惩处”的全链条法治框架。《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计划到2035年力争设立10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在辽宁盘锦,依托《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实施的“退养还湿”工程,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全市有野生动物近500种,鸟类名录记录物种再创新高。法治的刚性约束与政策的柔性引导相结合,为生物多样性筑牢制度屏障。
2022年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2030年全球保护目标绘制蓝图,历史性地将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惠益分享纳入议程。四川率先提出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建议,并推动跨省界物种(如马麝)协同保护。若尔盖湿地黑颈鹤种群增长、都江堰市区首次拍摄到欧亚水獭,印证了生态系统修复的成效。

红原县安曲镇境内的黑颈鹤 图据C视觉
生物多样性保护绝非孤立的地方议题,而是全球生态治理的缩影。从科技赋能到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已初见成效。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科技的赋能。最新研究显示,用AI监测野火,亚马逊雨林侦测成功率达93%;四川若尔盖湿地通过红外相机监测与卫星追踪,动态掌握黑颈鹤迁徙规律,并据此优化保护区管理;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建立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利用组培技术繁育50余种兰花,既保护了野生种群,又为医药和观赏产业提供资源。这种“科技+保育”的模式,将被动防护转向主动修复。

雅安市名山区茶园 摄影/C视觉 黄刚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地方与公众的深度参与。在建设之初,青藏铁路就投入15.4亿元用于沿线生态保护,还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迁徙专用通道。在四川雅安,通过发展“五雅”(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倡导的“宁静长江”计划,通过科普宣传、志愿活动等形式,鼓励并形成全民共护江豚的良好氛围。当冰冷科学议题化身吸睛的公共表达,自然会唤起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感共鸣。
万物共生共荣,希望每一个新物种的勃勃生机,都能成为地球文明进化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