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5000元vs40万元抚养费!家事法庭如何让离异夫妻“破冰”?
一份调解书,不仅化解了四年的抚养费僵局,更在破碎的家庭关系间架起理解之桥。近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家事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离婚后抚养费纠纷案件。在法官和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不仅就超过40万元的抚养费最终达成共识,还为孩子的未来铺平了道路。据介绍,2023年以来,南海法院共调解家事案件约2300件,调解成功率超60%。
四年前,张女士与王先生协议离婚,并约定两个年幼的孩子由张女士抚养,王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一万元。但离婚后,王先生没有按协议履行。为追讨抚养费,张女士将王先生告上了法庭。案件由南海法院家事审判庭法官卢柱平接手。翻阅案卷时,卢柱平注意到,截至今年2月,王先生拖欠的抚养费已超过40万元。
“案件涉及数额较大,简单判决或许能明确责任,却可能让执行陷入死胡同。”为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卢柱平决定委派调解员陈艳芬开展诉中调解,并依托南海法院与南海妇联建立的常态化交流学习机制,邀请南海妇联副主席曾非凡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找到案件突破口。

“不是不想负责,实在是有心无力。”面对调解员,王先生道出隐衷。原来两人离婚时,王先生收入颇丰,他们的大孩子在民办小学就读,小孩子尚需外婆照料。然而变故突至,王先生收入骤减至不足5000元,承诺渐成空谈。四年间,除零星支付大孩子学费外,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如石沉大海。眼看大孩子即将面临“小升初”,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张女士才急着追讨抚养费。
调解中,两人对大孩子就读的学校产生了分歧。“民办学校每年数万元学费,远超我当前的承受能力,我还是希望孩子能上公办初中。”王先生话音未落,张女士的泪水已经夺眶而出:“离婚已让孩子失去完整的家,若连他心仪又熟悉的校园都守不住……”哽咽声中,调解室陷入沉默。
洞悉双方想法后,法官认为父母双方都在乎子女的成长,但因教育理念差异、现实经济压力及长期缺乏有效沟通等因素,才导致矛盾持续发酵四年未决。调解员轻抚张女士颤抖的肩膀:“在保证孩子继续就读原学校的情况下,你看能否降低抚养费金额,或许能换来更长久的履行。”
法官则从法律角度厘清思路:“抚养费金额的确定,既要参考当地的经济水平、生活成本,也要考虑子女的实际需要以及父母的经济收入。”他提醒双方,抚养费不是数字游戏,合理数额的抚养费既能保障孩子利益,也能确保履行有力。

在法官与调解员的居中调解及集思广益下,解决方案渐次清晰:王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2000元,孩子学费由双方均摊。王先生拖欠的费用,张女士也在金额上作出了让步,并同意以王先生的股权分红分期抵扣。
当调解协议签下那一刻,张女士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王先生也承诺今后一定会多抽时间陪孩子,弥补这些年他们父爱的缺失。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艺明
图/佛山法院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霍泽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