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思政教育走出传统课堂
近日,晨光洒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的操场上,1000余名高二学生集结出发,开启一场青春远足活动。队伍行进途中,同学们互相鼓励,欢声笑语不断。经过4个多小时跋涉,他们抵达了距学校30公里的陇南书院。“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体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坚忍的品格和团队精神。”天水市第一中学校长宋廷军说。
这场远足正是天水市推动思政教育走出小课堂、融入社会大实践的生动缩影。
天水市注重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着力贯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丰富育人载体。依托当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开发出120余条本土化研学路线,组织逾30万名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麦积区龙园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记者看到,东侧田垄间,老师拿着锄头指导学生们翻土整地;西侧,学生两两组队除草浇水;蔬菜大棚里,香芹、小葱和卷心菜长势良好,学生们围在老师身边,学习蔬菜种植的知识;大棚外的农耕文化体验馆里,学生们戴上围裙磨豆子、包饺子。“今天我们参与了除草、浇水、护苗、除虫,我从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麦积区龙园小学学生龙馨说。
该校教务处副主任杨慧娜介绍:“麦积区龙园小学安排各班级每周来基地开展劳动实践,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学习相关技能。”
近年来,天水市中小学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开足开齐劳动课程,积极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美”实践活动,累计创建省级劳动实践基地6个、特色学校7所,构建起综合劳动教育体系。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021年以来,天水市建成25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成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余明远主持的名师工作室,着力探索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生思政教育,打造精品思政课。在天水师范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余明远名师工作室组织了主题为“讲述家乡英烈故事 传承弘扬红色精神”的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席乐深情讲述了腊子口战役的历史。他说:“在讲述英烈故事的过程中,大家被革命先辈的事迹深深打动。实践活动让我们自觉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和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本报记者 王冰雅 尚杰 本报通讯员 张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