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息妫传说与河南信阳息县地名的由来

2025-07-02 14:42:00

#河南头条#​#信阳头条#​#息县#​

息县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其名称自春秋时期确立,沿用至今已近三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县名之一。这个地名的起源,与一位名叫息妫(guī)的女子及其经历密切相关。


据《左传》等古代史书记载,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

1. 蔡侯失礼(约公元前684年):息妫是陈国国君的女儿,嫁给了息国(其地在今息县一带)的国君息侯。一次,息妫回陈国探亲,途经蔡国(其地在今河南上蔡县)。蔡国国君蔡哀侯(息妫的姐夫)在接待她时,举止有失庄重(史载“弗宾”)。

2. 息侯借楚伐蔡(公元前684年):息侯得知后十分愤怒。因息国国力弱小,无法直接对抗蔡国,他设计了一个策略:向强大的楚国国君楚文王建议,由楚国假装进攻息国,息国则向蔡国求救;待蔡国出兵救援时,楚国可趁机在半路伏击蔡军。楚文王采纳此计。蔡哀侯果然率军援救息国,在莘地(今河南汝南县境)遭遇楚军伏击,蔡军大败,蔡哀侯本人也被楚国俘虏。

3. 蔡哀侯报复与楚王觊觎(蔡哀侯被俘后不久):成为俘虏的蔡哀侯怨恨息侯设局害他。为报复,他在楚文王面前极力称赞息妫的美貌。

4. 楚灭息国(公元前680年):四年后,楚文王以巡视地方为名来到息国。息侯设宴款待。在宴席上,楚文王预先埋伏的士兵突然发动袭击,毫无防备的息国军队溃败,息国灭亡,息侯被俘。

5. 息妫入楚与沉默(公元前680年起):息妫得知国破家亡,意图投井自尽,但被楚国将领斗丹劝阻,称若她身死,息侯及息地百姓将遭不测。为保全息侯及百姓,息妫被迫随楚文王入楚宫。进入楚国后,息妫连续三年不曾主动说话(史载“三年不语”)。楚文王询问原因,她流泪回答:“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意为:我一个女人却侍奉了两位丈夫,即使不能以死守节,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6. 后续事件(公元前675年):灭息五年后(公元前675年),楚国再次出兵攻打蔡国。蔡哀侯最终未能回到蔡国,死于楚国。


楚国设县与地名延续:

楚国灭亡息国后,在原息国地域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县”,并沿用了“息”作为其名称,即“息县”。自此,“息县”作为一个行政地名,历经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虽隶属关系和辖区范围时有调整,但其核心名称“息”字始终未变。考古发现的战国秦国竹简、汉代《二年律令》、北魏《水经注》等文献中,均有关于“息”地的明确记载,证明了其名称的悠久传承。


传说在息县当地的体现:

息妫的传说在息县当地形成了持久的历史文化记忆,体现在多个方面:

纪念场所:县城中心广场立有息夫人雕像。城北濮公山南坡,存有清代所建“桃花夫人庙”(因息妫面若桃花,后世亦称“桃花夫人”)的遗址地基。

地名沿用:县城内主干道名为“息夫人大道”。淮河岸边保留有古渡口遗址,名为“桃花坞”。

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濮公山有传统庙会。当地传说中,庙会上制作和食用的桃花形状米糕(称为“桃花糍”),其习俗与纪念息妫有关。

地方认同:“息”字作为当地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常被用于孩童启蒙识字。当地民众普遍将息妫传说视为理解息县悠久历史与独特地名由来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息县地名的直接源头是春秋时期的息国。而息国末代君主夫人息妫的遭遇——因蔡侯失礼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息国被楚国所灭并设县——构成了该地名背后最为人熟知的历史传说。这个传说历经千年,已深深融入息县的地方历史叙事和文化景观之中。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