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条“无穷之路”,他走了18年...... | 先行故事汇

2025-04-13 22:34:00

深圳注册志愿者人数超40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超22%,相当于平均每5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公益与深圳,似乎有某种情缘。


投身公益本就绝非易事,坚持18年做公益更是难能可贵。


今天要讲的故事主角周堃,他将公益助学支教视为自己的全部人生,18年来,他参与资助了15000多名大山里的孩子,其中93%拿到了大学文凭。


《先行》的第111期,一起踏上周堃的公益助学“无穷之路”。



一次支教改变的人生


1988年大学毕业来深圳闯荡的周堃,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涂料行业大展拳脚,还开办了自己的工厂,但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教师梦。


2007年,他积极响应深圳发起的“募师支教”活动,背上背囊就去了江西山区支教,彼时他还不知道,这场支教之旅,将会改变他的一生。


他们一行人来到江西安义下桥小学,学校里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落后。校园内杂草丛生,一到放学,学校就成了当地人的放牛场......


(江西安义)


当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还尚未启动实施,没课的时候,周堃就到田间走访,他发现,一些孩子因为家里贫穷,面临辍学风险。


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周堃,在支教期满后,他回到深圳,与朋友商议一起资助当地的32个孩子,让他们继续上学。


“做公益是会上瘾的,回到深圳之后,我心里经常想着那些孩子们。”一年间,他又接连帮助了60多个孩子。


(周堃与他支教的孩子们)


用脚步答疑解惑


周堃意识到,业余时间根本不足以支撑他的公益助学梦,他便把工厂交由他人打理,自己创办了游友教育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这个平台以“关注山区教育”为核心,以“一对一定向跟踪帮扶”的形式,每年为结对寒门学子提供1200元助学金,一直资助到高中毕业。这也是深圳市第一家民间纯公益助学的慈善组织。


(游友公益的助学档案)


让周堃意外的是,热衷于公益助学的人很多。平台上线后,不少人前来咨询,但也有不少人心存疑虑:如何保障我的助学金真正交到学生手中?哪些学生是真正需要帮助的?


为了消除大家对民间公益组织的顾虑,他决定用脚步答疑解惑。


18年来,他走遍了江西、青海、河南、甘肃、云南、贵州、湖南、海南等地,和志愿者们实地走访当地的困难学生家庭,并与当地相关部门一起对家庭的收入情况、人口结构做详细调研。


(每年,周堃都要对资助过的家庭回访,这是给1900多名资助人的交代。)


家访资料堆满了整间办公室,每一个学生情况他都做了详细记录。“我们以孩子的成绩为主要资助标准,但有的孩子成绩虽然不是特别理想,却依旧对学习充满热情,这些孩子也是我们考虑的资助对象。”


“缝缝补补的工作”


今年春天,深视新闻记者团队跟随他到井冈山罗浮镇进行了一次家访。


小倩一家父亲去世、母亲因患病失去劳动能力,只能靠着政府提供的低保维持生活,这份钱既要交房租,还要维持日常生活,家里经济非常紧张,一项项的家庭情况被周堃与志愿者记录在案。


“这是我想象中的一个家,有妈妈做的饭……”小倩对画画情有独钟,她给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画作。画作中,小倩画了一个彩色的房子,热腾腾的烟火气不断冒出,这幅画深深打动了周堃。


“你喜欢上学吗?”

“喜欢。”


(周堃与志愿者对小倩家庭进行家访)


小倩的老师告诉我们,她在学校是老师的小帮手,学习成绩也一直比较靠前,但这几年因为家庭变故,成绩下滑。


回到深圳后,周堃便开始奔走联系,寻找适合小倩的助学资助人。


2010年开始从事义工事业的汪小姐,这几年开始接触助学,她希望可以帮助一些困境儿童继续学业。


“你们的资助时间要多久?”


“一般要资助到高中毕业,一年1200元到1500元,中间最好不要间断,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魏先生,参与游友公益助学10年,累计资助约200万元。


“我自己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魏先生说道,“我也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周堃对助学事业的坚持感染了我,让我也有机会去帮助这些孩子们。”


(10年来孩子们给魏先生的感谢信)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周堃看来,乡村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总要有人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周堃说。


从困境儿童到小学教师


10年前的一场支教活动中,周堃与黄仁结识。


当时,黄仁还是一个小学生,他热爱学习,但家境贫寒,家庭的收入无法支撑他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


周堃和志愿者的到来,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对黄仁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和讨论后,周堃和志愿者一致认为黄仁符合资助标准。很快便有资助人通过游友公益平台对他进行资助,直到黄仁高中毕业。


(左边第二个个子高的就是当年受助的黄仁)


获得助学金之后,他获得了更好的学习资源,他发愤图强,不负众望考入了心仪的大学。毕业后,他返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在如今新开设的游友公益井冈山助学分点,照片墙上还挂着他当年接受助学金的照片。


(上图右一身着白色T恤男孩为黄仁)


“这是我六年级接受助学金的照片,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志愿者。”黄仁说。


大山里的孩子,唯有读书才能摆脱落后。在去年资助期满的242名高中毕业生里,有221名考入了各类大学院校。


“这便是助学的意义,也是爱的传递。”井冈山市教育体育局局长马式铭说。


在游友公益井冈山助学分点,像黄仁这样的志愿者有5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教师与校长。在业余时间,他们奔走在井冈山各地,致力于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今年3月,游友公益井冈山分点揭牌)


2021年,周堃发起“冬笋计划”,推动校园升级改造,周堃与志愿者们一同为洪坪小学、上七小学添置电脑,为河桥小学添置厨房设备,改造庄前小学的篮球场,为河南鲁山和江西井冈山的12所山区学校提供大型反渗透净水设备,让孩子在宿舍和教学楼就可以饮用直饮水。


这些,既是周堃对公益的坚持,也是无数爱心人士的大爱。


和时间赛跑


多年来的坚持,周堃获得了“广东好人”、“南山好人”、“商丘好人”、“井冈好人”等各项荣誉, 他所带领的游友公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深圳辐射到全国28个省市。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个无情的玩笑。


2023年,周堃被诊断出患有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这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骨髓淋巴瘤,全球患病人数不足2000人。


现在,周堃每月需要入院化疗一次,半个月去医院注射一次。疾病让他更珍惜自己的时间与生命,他说自己要和时间赛跑。


(周堃在港大医院边化疗边工作)


我的时间很宝贵,能帮一个是一个,现在是多帮一个是一个。我也在培养接班人,以后就算没有我了,游友还会继续在的。”周堃不知道自己的心脏什么时候会停止跳动,但公益助学这条“无穷之路”,他绝不止步。


“是深圳这座大爱城市,教会了我善良,教会了我去助人,我觉得给予比得到更加快乐。”


记者 / 李子立 曹泽东 王涛 周一义 温国赞

编辑 / 阳楚晗

审校 / 庞诗凡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