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愁印记 村史村事】晴隆县火把村: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4-20 17:24:00

‌群山环抱间,一条条平整的通组路蜿蜒伸展,每到夏日,烟田连片、薏仁青翠,布依小调的悠扬旋律从半坡传来……这里是晴隆县莲城街道火把村,一个集自然生态之美与民族文化之韵于一体的传统村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当地村民没有照明器具,人们走村串寨、夜间回家时,多用毛竹片制成竹火把供夜行时照明,以此得名火把并沿用至今。

近年来,火把村以党建为引领,深挖资源禀赋,探索“产业兴村、文化润民”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生态立村:立体气候孕育多元产业

火把村地处云贵高原腹地,海拔落差达860米至1720米,形成独特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4.2℃,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两委”带领村民发展“高山种烟叶、坡地育薏仁、林下养牛羊”的立体农业模式。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不到800块,现在改种烤烟,村里提供技术指导,一亩地收入能翻倍。”站在云盘山腰,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火把村海拔落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适合种植烤烟、薏仁米等高附加值作物。

“过去种薏仁米最怕市场价跳水,这几年,我们本地的薏仁米加工企业和我们签了保底协议,让我们根本不愁销售。”村民黄益鹏说。

据统计,2024年,火把村种植烤烟210亩,烘烤烟叶4800余担,产值突破50万元;薏仁米、辣椒等特色作物轮作增效,带动千余人次就业。通过发展产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壮大,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积累达38.4万元。

‌‌基建强村:民生工程托起幸福生活

“过去下雨天出门两脚泥,去镇上买猪得请马帮驮。”站在硬化的通组路边,村民张先生感慨,“现在,车能开到门口,不管是出行还是拉农产品出去都方便。”

近年来,火把村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完善,硬化通村、通组路,并持续对通组路施工修复,完成火把水库至火把村三组通组路施工修复900米,协助县交通运输局修复江兴村至半坡临水路段100余米。

同时,配套建设烤烟房50间、灌溉水池7座、水管网20公里;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年度改厕任务;推动生活污水治理,建成2.1公里污水管网设施,发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作用;推动生活垃圾转运,组织保洁员对火把村一、二、三组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转运处理;火把水库旧址纳入生态修复项目,绿荫塘瀑布成为徒步打卡热点。村卫生室、老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医保参保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

此外,作为汉、布依、黎、彝等多民族共居地,火把村保存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坡的布依小调以唢呐、月琴演绎生活百态;达寨的彝族抛绣球活动每年正月上演浪漫盛景;指尖艺术蜡染刺绣传承千年,蓝白相间的纹样跃动于布料之上。

村内“儿童之家”“老年之家”等设施的建设,更让传统文化在代际间延续。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激活治理效能

“支部领着干,群众跟着走!”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为重点,火把村积极探索“党建+”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资源,立足优势,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不断凝聚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据介绍,火把村有13名党员,当地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分工协作,细化工作职责,有序开展森林防火、耕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经济普查、住房补贴、安全生产等工作。

火把村山间马帮(陈亚林 摄)

通过“党建+网格”模式,落实预警监测帮扶机制,26户脱贫户获小额信贷支持,44名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交通补贴。2024年,火把村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从竹火把照明的历史深处走来,如今的火把村正以党建之光照亮振兴之路。山间马帮蹄声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满载农货的货车。这片土地,正在新时代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编辑 钱星星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