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蛟龙”号年龄最大下潜科学家,是苏州人!

2025-04-25 20:19:00

4月23日,“深海一号”科考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科考任务,返回海南三亚。当日,科考队员之一朱伟林从三亚乘坐航班抵达上海,再换乘高铁、地铁回到苏州家中——他这次为期近一个月的远行画上圆满句号。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此次去的是印度洋,且乘坐“蛟龙”号深达海底5100多米,不仅在本次科考任务中下潜深度最深,69岁的他还成为“蛟龙”号迄今年龄最大的下潜科学家。

“蛟龙”出水 受访人供图

出海:在深海捡石头

朱伟林执行的是“蛟龙”号第335次下潜,是本次科考任务中的第4个下潜航次。

4月9日清晨6点多,印度洋海面,“深海一号”科考船上,朱伟林进入“蛟龙”号,同另一位下潜科学家以及一位潜航员一同向深海下潜。“下潜的速度是缓慢的,可以看到四周逐步变黑,最后只有舱内还亮着灯,在下潜差不多2个半小时后,抵达海底。”这次下潜,朱伟林等人考察的是一座被科考队员临时命名为“小珠山”的海山。“小珠山”同另一座临时命名的海山“鳌山”一样,都是山东青岛的山名。“是山东青岛的科考队员取的,如果让我取,就叫大阳山、天平山了,哈哈。”朱伟林笑称。

恰恰是这座在地图标注上仅有指甲盖大小的“小珠山”,直径约10公里,最高点位于海平面以下3700多米,最低点5100多米。

朱伟林从“蛟龙”号出舱

5100多米,正是这次朱伟林等即将突破的深度。“这次科考的区域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生物种类丰富,可能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特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汇,对研究洋陆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朱伟林研究了大半辈子海洋,对这次科考满是期待。在本次科考任务的前3航次深潜中,科考队员已在“鳌山”科考2次,在“小珠山”科考1次,分别在海山直面洋流的“阳面”和背对洋流的“阴面”考察,对深海生物及海山岩石作了采样。“这些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可能有一亿年了,火山上覆盖着后期发育的碳酸盐岩,但要拿到海山的岩石,必须要深,就从之前3000米、4000米继续突破,最后决定5000米!”朱伟林说。

最终,这次深潜顺利突破5000米,达到5100多米。在这个深度,朱伟林看到了海山上竟然还有大量生物,有海参、珊瑚、海星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取得了玄武岩样品,确定了海山碳酸盐岩与玄武岩的分界,这将为他们分析海山的形成和演变提供帮助,甚至对研究整个大洋的形成和演变提供帮助。

这次深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因舱内空间并不宽敞,朱伟林始终保持着并不舒展的姿势,但他难掩兴奋,毕竟与海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这次亲身近距离观察深海,体验非同一般。

回家:看遍山海归故乡

从3月27日自三亚启航出发,至4月23日返航,朱伟林参与的这次科考任务,耗时近一个月。返航当天,他便搭乘航班抵达上海,再换乘高铁和地铁回到苏州家中。“交通实在是太方便了,我到家的时候,发现上海的朋友也刚好踏进家门。”正因交通便捷、环境舒适,朱伟林跑遍了全球大半部分海洋,退休之后还是决定回到苏州。

朱伟林在苏州家中向记者介绍科考情况

朱伟林现在的住所,距离他老家不远。1956年,他出生于苏州枫桥向街,如今的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自幼聪颖的他5岁便上了小学,人虽小,成绩总是排在前面。16岁从枫桥中学高中毕业后,他被选拔为民办教师,成了一位中学教师。喜欢民乐的他,期间一度跟随民乐大师学习二胡。直到如今,同为枫桥人的文化学者尤文华,还惊叹于朱伟林的二胡表演。“分明是专业级别的!我惊着了。我以为科学家总是不苟言笑的,与艺术相去甚远,这真是刻板印象啊!”

不过,朱伟林并未如愿进入艺术领域继续深造。高考制度恢复后,他起初报考的是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进入了复试,但因名额少而落选。好在他数学等功底好,转而报考理工科,最终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海洋地质专业录取。从此,他的一生与海洋密不可分。

大学毕业,朱伟林被分配到了河北涿县石油部海洋油气资源评价所(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前身)。期间,他参加了东海盆地早油气资源评价项目的研究,后又至挪威工学院石油勘探专业继续深造。

在工作中,朱伟林先后承担了珠江口盆地、辽东湾地区、东海盆地相关项目研究,带领勘探队在中国海域以及国际上都取得了油气资源勘探的重大突破,获得了一系列国家以及省部级奖项。他主导编写的11本关于海外油气分布的著作,如今还是系统内的参考资料。

正因长期以来在海洋石油工业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2020年11月20日,OTC(美国国际石油天然气展览会)宣布授予朱伟林特别贡献奖。这一奖项是全球石油工业界最为重要的奖项之一。朱伟林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畅想:期待下一个“5000米”

正如对海洋的探索没有止境,人生的可能性同样没有限度。2016年退休后,朱伟林回到母校执教,主掌海洋资源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级项目,继续为海洋资源的探索和开发贡献余力。

朱伟林在“深海一号”

本次深潜,朱伟林作为“蛟龙”号迄今年龄最大的下潜科学家,不仅让家乡人感到自豪,还让母校师生倍感振奋。69岁,如何保持这样的体魄?朱伟林笑言:或许就是保持尝试和挑战的决心和恒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退休当年的12月31日,朱伟林和家人突发奇想,进藏跨年。那天,他携妻女突破了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冬季进藏,含氧量很低,居然突破了,身体并没有感到不适。”朱伟林笑称。

正是那次向上5000米的尝试,给了他这次下潜5000米的勇气。“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其实还不是太多,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大部分是深海,平均水深3000多米,人对这部分的认识更少。”正因对未知领域始终保持好奇,朱伟林在科研项目上,还将不断突破。用他的话说,自己或许和“5000米”有缘,实现了高海拔5000米的突破和深海5000米的突破后,自己的下一个“5000米”在哪里?活力满满的他,依然饱含期待。


(苏报融媒记者 叶永春/文)

编辑:金然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