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ICU》:ICU不是铜墙铁壁,而是生命的又一片森林
近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书《何以ICU》。这是一本向大众介绍重症医学科(ICU)常识的科普书籍。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精心梳理二十年临床经验,围绕呼吸重症、心血管重症等常见危重病症,聚焦问题导向,采取情景式、讲述式行文风格,归纳梳理了患者及家属日常应当注意的问题,提供简单易懂、专业靠谱的ICU知识。

书中特别引入中医疗养视角,整理各类重症中医食疗汤方,手把手教给重症患者“煲靓汤”。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ICU,拉近ICU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为后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提到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冰冷的仪器、急促的警报声和生死未卜的紧张感。然而,在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也是《何以ICU》主编杨广的眼中,ICU却是生命的又一片“森林”,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在近日举办的羊城学堂讲座中,杨广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的语言,为广大市民朋友揭开了ICU的神秘面纱。他提到,ICU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室,并非只是抢救生命的最后防线,更是许多急性、可逆性疾病患者重获新生的起点。

在讲座中,杨广还特别提到了体重管理与ICU的关系。他解释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悖论”,即在疾病治疗中,胖的人相比瘦的人更容易存活的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
这场讲座不仅消减了公众对ICU的恐惧,更传递了一个重要理念:重症医学的目标不仅是挽救生命,更是让患者有质量地活下去。杨广说:“当我们用专业和温暖守护每一位患者时,ICU就不再是神秘而冰冷的地方,而是充满希望的起点。”
作者简介:
杨广 主编
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专注中西医结合危重症专业,在ICU的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曾主持省级课题两项,参与编写多部危重症医学著作,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邓霭静 副主编
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医院主治医师。专注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李健 副主编
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在中西医结合危重症领域拥有二十余年专业经验,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多部重症专著,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欧阳红莲 副主编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主持课题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拥有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参与3部专著编写工作,担任2部专著副主编。
内容试读:
“ICU=贵”,该怎么办呢?
通常以为,病人一旦从普通病房转入ICU,意味着被冰冷的机器24小时无情裹挟,医疗费用余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ICU生死录,很多时候是根据病人家庭的经济能力写就的。
据统计,我国ICU每日住院费用,从2000—20000元不等。疾病种类、严重程度,以及自费药物使用情况的不同,都会导致ICU住院费用有较大差异。例如,同样是肺部感染,有的病人可能一天的费用是3000元,有的病人可能需要上万元。而近年来人们熟知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仅材料费就要30000—50000元。
“ICU贵在哪里?”顾名思义,病人转入ICU就会获得密切监护:24小时中心监护是ICU工作基本要求,包括心电、血压、呼吸等方面监护,保证病人第一时间得到抢救。除了24小时中心监护,ICU病人会得到特级护理,虽然家属不在身边,也能得到全面、细心的护理;有的ICU还是层流病房,通过专用空气净化设备确保室内无菌环境,床位费也高于普通ICU。
ICU费用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药物和治疗措施的升级。
大多数转入ICU的病人,需要生命支持治疗,如上呼吸机、血液净化、心脏起搏等方面的支持。使用呼吸机的费用,除了材料,基本上是按小时收费的,而且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往往需要更高级的抗生素。如果使用贵重的自费药,仅药费就可高达万元。一般来说,入住ICU的病人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通气,每天住院费为5000—6000元,再使用血液净化治疗,每天的费用约为10000元。
比如,一名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并发热,从普通病房转入ICU,没上呼吸机,用的药物与普通病房也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因为中心监护、护理等费用,住院费比普通病房高得多。
这种情况下,值不值得转ICU呢?
ICU医生认为,虽然ICU病人的治疗费用增加了,但由于ICU的特级护理、层流等因素,病人情况可能很快好转,相比在普通病房的疗程增加,甚至疾病加重后并发症的处理费用,转入ICU总费用可能更少,而且疗程缩短还有助减轻病人痛苦,实现早日康复。越早实行有效地干预治疗,对病人及其家庭来说,才是经济的账本。
一个流感花这么多钱!
2018年,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引起关注,作者讲述了家属感冒并发肺炎进入ICU抢救的故事。关于ICU的费用,文章写道:“每日8000—20000元,我们要努力挣钱。”在故事发生地北京朝阳医院——国内顶尖医院的ICU,对这个费用标准,ICU医生并不感到震惊。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我国丙类传染病。流感不是“大号感冒”,不同于“自我疗愈”的感冒,它会对人体进行无差别攻击,严重程度超乎人们想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如果说流行性感冒是老虎,那么普通感冒连兔子都不是,可能就是苍蝇。”
流感载毒量大、传染性强、重症率高,加之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发病之初,病毒还在上呼吸道活动,就会引发高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性症状,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一旦病毒冲破喉部,进入下呼吸道,情况会迅速恶化,引发肺炎。
人类历史上数次大规模暴发的流感,堪称全球性灾难。如今,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疫情蔓延,但有效治疗药物依然缺乏,病毒性肺炎治疗难度大。研究发现,全球每年有300万—500万流感重症患者,导致29万—65万人死亡。
病情发展到重症流感,会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诱发ARDS或多器功能衰竭,常说的“大白肺”就出现了,患者此时肺损伤、肾损伤等情况无可避免。肾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是血液净化治疗,肺损伤的“武器”是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这些治疗措施费用十分昂贵,按时间收费。可见,治疗重症流感花费几十万元并不奇怪。
运动过量也伤“肾”
小陈是一名中学生,参加军训夏令营时,中午连续做了很多次深蹲,晚上突发头晕,小便呈酱油色。教官紧急将他送到医院,验血结果显示,小陈不仅胆红素高,肾功能也出现了问题,继而被送到ICU进行“洗肾”。
这是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典型症状。
随着全民健身广泛开展,因不当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率持续升高,相关报道不断增多,如极限耐力运动、连续数小时的重负荷训练或高强度力量训练。特别是夏季,大量运动后横纹肌溶解症和“中暑”并发危重症,成为ICU医生必须应对的季节性挑战。
大量运动后,横纹肌结构受损而解体,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会大量释放电解质、酶和肌红蛋白等成分,流入血液循环中,导致器官功能紊乱。具体表现为肌肉疼痛、乏力、收缩力下降,休息后仍难以缓解;尿色明显加深,呈酱油色、浓茶色或葡萄酒色,严重者,尿液减少甚无尿等症状。
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衰竭的情况比较常见。研究发现,并发肾损伤发生率为10%—20%,病死率为20%—50%。然而,仅10%的患者有横纹肌溶解典型症状,一半以上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心跳加速、水肿等常见症状。少数重症患者一旦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