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书《松间鸣玉:王世贞传》 唤醒“尘封”的大明文坛盟主

2025-09-08 17:30:00

央广网上海9月8日消息(记者郑晓蔚 见习记者何智康)王世贞,独领大明文坛二十年的“盟主”、文学巨擘,交游天下名士;他也是一颗被岁月尘埃暂时遮蔽的“明珠”——“在学界声名显赫,在大众认知层面与苏轼、王安石等文人相比,影响力尚显不足。”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张呈瑞觉得,有义务让更多人知道王世贞。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松间鸣玉:王世贞传》新书发布会在沪举行。从深奥的学术论著走向生动的通俗传记,从研究者的书斋飞入寻常读者的案头——这本书的诞生,不仅是一场“唤醒”历史人物的旅程,更是关于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的深度实践。

这背后,是学者、出版人、政府相关部门的接力,也是学术严谨与大众表达之间一次成功的“破壁”融合。

多方协力下

一本历史人物传记的诞生

在研究明代文学、探寻明清历史的学者眼中,王世贞是无法绕开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的“后七子”领袖,文学成就斐然,作品思想深刻;他与严嵩、张居正等权臣名相,戚继光、王锡爵等名将重臣,甚至医药学大家李时珍都有交集,留下的书稿、信件与故事有利于史学家开展研究。

“一个在当时扬名天下的人物,为什么现在却有很多人不了解?”张呈瑞的这句疑问,是这一切的开端。更加家喻户晓的苏轼、王安石,均有近当代大家为其作传;相较而言,王世贞却有些“文名不显”,即在大众层面的知名度与之获得的文学成就不匹配,这让她深感“明珠蒙尘”的遗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依托“文治堂”图书品牌,不仅聚焦文史哲艺名家名作,还注重将学术研究、通俗表达相结合,旨在拉近与大众读者间的距离。

曾对王世贞有过研究、也很感兴趣的张呈瑞,敏锐地看到了以通俗化表达、为王世贞作传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我们希望通过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化读物,以读者更能接近的写作方式,让王世贞被更多人知道。”她说。

2024年初,张呈瑞数次向青年学者、南通大学教授贾飞提及此事。彼时,贾飞的《江苏历代名人传(王世贞)》出版不久。出版人的执着、国内同类通俗读物的空缺,最终促使他下定了再次提笔的决心。

“虽然清代文人与当代学者对王世贞的生平事迹已经有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但是这些专著多以学术语言写就,偏重专业研究、事实考证,甚至部分全为文言文形式。如果要让更多读者认识王世贞,那学术通俗化的书稿写作就有其必要性了。”贾飞表示。

书稿的写作并非闭门造车。作者与编辑亲赴王世贞的故乡江苏太仓,得到了当地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鼎力支持。近年来,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以“文化强市”为目标,系统推进王世贞研究,已连续举办两届“王世贞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邀请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以当代视角共同解读王世贞的生平事迹,致力于将王世贞打造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局长严浩、副局长张海华在翻阅文稿后,一致认为此举有利于太仓市王世贞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积极组织编写、提供相关资料,并进行部分出版资助。

在张海华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人物传记本身:“完成这本书,不仅是对王世贞个人的纪念与传承,更能成为太仓文化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让读者读懂王世贞的文化担当,让学者看到太仓作为明代文化枢纽的价值,让游客在游览弇山园时感受‘一步一史’的文化厚度。”他希望通过这本通俗化读物,让更多人了解王世贞,感受太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松间鸣玉:王世贞传》(央广网见习记者 何智康 摄)

学术为基,通俗为翼

在严肃性与趣味性间寻找“契合点”

2024年,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首次被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范围,每项资助30万元;至2025年,项目申报公告新增“每家出版单位限报3项”的规定,标志着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国家层面对“学术通俗读物”更加重视,旨在推动更多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向大众、服务社会,持续提升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养。

但通俗化绝非迎合,大众化不等于放弃学术底线。翻开《松间鸣玉:王世贞传》,从古代典籍、近人著述到期刊论文,长达16页的参考文献是其学术分量的明证。贾飞表示,撰写这部学术通俗读物的过程中,他研读大量史料,也将自己过往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加入书稿。

“写作中,我多次向郑利华先生请教,并请他做本书的审订专家,他在审订时提出了不少优化书稿意见的建议。比如他要求在写作中始终坚持学术本位,特别是对学界争议不断的敏感话题,更不能妄下结论。”贾飞提到。

作为国内明清文学研究、明代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顶尖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认为,在现代,确实有必要通过通俗化的表达,让历史人物在大众认知里更加鲜活;但也须警惕,绝不能一味迎合、脱离学术根基。他说,“哪怕是(历史类)通俗读物,还是要依据历史文献。考虑到有些史料过于琐碎,作者能做的就是去化用史料,对历史人物所经历的事件进行筛选、取用。”

郑利华认为,在严谨详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表达结合下,读者一定能跟随王世贞的个人经历,看到明代文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生活态度,以及他们所处的政治和历史环境,从而了解明史及文学并产生兴趣。

复旦大学教授郑利华接受采访(央广网见习记者 何智康 摄)

怀着对学术的敬畏、对专业的执着,贾飞开启了与王世贞的“时空对话”,在熟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走进王世贞的内心。“王世贞在科举时,会在厕所等地偷偷看自己喜欢的古书,和我们小时候瞒着大人、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小说的情形,简直如出一辙。”在与读者交流时,贾飞提起的这件趣事引发一阵笑声。

但也正是这些故事,让王世贞在贾飞心中的形象鲜活起来了,写作因此就更顺畅了。他说,“我在写作过程中,还看了很多白话小说和电视剧,努力寻找学术与通俗的‘契合点’。”此外,贾飞还经常效仿白居易写诗时的旧事:“古文是没有句读的,怎样找准史料里有用的信息、有趣的故事,是我最需要攻克的一关。所以我会在身边找人探讨,跟人家讲故事,让人家听了要评价好不好。只有听众觉得有意思,跟我反馈能对王世贞产生兴趣,这才说明有效果。”

跨越近五百年的回响

揭开王世贞对当代的启示

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位近五百年前的文人,究竟能为今天的人们带来怎样的价值?

《松间鸣玉:王世贞传》试图回答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与当下对话,挖掘王世贞精神品格中跨越时空的永恒光芒。

“王世贞的仕途虽然非常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性。”贾飞在新书发布会上这样向读者介绍。从王世贞高中进士时父亲“毋濡迹权路”(不要攀附权贵)的告诫,到拒绝拜谒大学士夏言以换取晋升机会;从敢于派兵进入锦衣卫都督陆炳府中抓捕罪犯,到不惧严嵩强权为杨继盛奔走治丧——王世贞的一生,是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生动注脚。

贾飞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曾专门撰文论述王世贞的廉政思想,认为其“放在当代社会仍然适用”。通过这本《松间鸣玉:王世贞传》,读者看到的将不是一个扁平的文学符号,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明代文人。他的故事启示我们,人性虽复杂多变,人生中也会遇到迟疑、愤怒、心灰意冷的时候,但对理想的坚持、对原则的守护、对权贵的傲骨,却能穿越数百年的时光,始终散发不灭的光辉,照进现实并予人力量。

南通大学教授贾飞接受采访(央广网见习记者 何智康 摄)

从一位被低估的文学巨匠,到一本凝聚了多方心血的通俗传记;从学术深巷走向大众视野,《松间鸣玉:王世贞传》的诞生与传播,是一次打破文化壁垒的有益尝试。它证明了深厚的学术研究与生动的现代表达并不相悖,而是可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双翼。王世贞的故事,也因此不再仅仅是明史中的一个章节,更成为连接古今、观照当下的一面镜子,让现代人在感受历史厚度的同时,汲取到一份关于风骨、理想与坚守的精神养分。

时间回到1590年春,独领文坛20年、早已名扬天下的王世贞,应李时珍之邀为《本草纲目》作序。洋洋洒洒600余字的末尾,王世贞感慨:“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直译过来就是:“多么幸运能看到这部《本草纲目》啊。这部书,如果藏在深山石洞中太不恰当了,何不把它刻印出来,以供天下后世钻研,就像杨雄研著的《太玄经》一样呢。”

同年冬,王世贞溘然长逝。他也许想不到,400多年后,他的家乡、研究他的学者、推崇他的出版人,会携手将其生平事迹“请出”史书典籍,“送至”大众读者面前,让他的风骨才情与更多人产生情感共鸣。

这,恰如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所感:如果就这样藏在深山石洞中,也太不恰当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