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我的“二万五千里”

2025-04-16 08:40:00

2011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赛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是我首次参加省级教学竞赛,涵盖知识考查、粉笔字书写、朗诵、才艺表演以及现场赛课五项全能比拼。当时,我在一所乡镇小学任职,既缺乏强有力的团队支持,又没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应对如此高水平的竞赛。这无疑是对我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我意志和决心的磨砺。

为了能在比赛中崭露头角,我开启了紧张却有条不紊的准备:清晨6点准时起床,背诵课程标准与文学常识;课间休息时,争分夺秒练习粉笔字;走路途中,戴着耳机聆听名家朗诵,反复揣摩朗诵技巧;夜晚,全身心钻研教材、备课并制作课件;周末还专程前往县城学习新才艺……我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时光飞逝,当年11月15日,我与县教研员赵特老师以及当时在易俗河镇百花小学任教的杨勇老师一同来到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参加比赛。在现场赛课环节,我抽到的课题是《七律·长征》。抽到课题的一刹那,我仿佛踏上了自己的“二万五千里”征程。

18小时“急行军”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后,满怀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创作的一首七律。全诗8行56个字,概括记录了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尽情宣泄着昂扬乐观的革命热情,堪称一部简短的长征史诗、一卷壮丽的革命诗篇。

然而,遥远的时空距离、复杂的背景故事、陌生的史实资料、凝练的诗歌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横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何在短短3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发并合理利用纷繁复杂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知诗人、入诗境、解诗意、悟诗情?拓展过多,容易脱离文本,冲淡课堂学习的主旋律,偏离语文学习的主旨;背景资料呈现不足,学生又难以了解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影响对诗词意境及丰富内涵的理解。妥善处理这一矛盾,是课堂预设与生成中一个无法回避且颇为棘手的问题。

怎样在短短18小时里备出一堂扎实、精彩的课,并完成课件制作。难,难,难!奈何自己已成了油罐里的老鼠——无路可逃!只能硬着头皮开始教学设计:14点至17点,解读教材、剖析教材,我的脑子里一片混沌;20点,教学设计的第一稿虽已写出,但线索模糊,内容堆砌;20点至22点,抽丝剥茧,重整结构,完成第二稿;24点完成第三稿;第二天凌晨2点,第四稿完成,并完善课件。随后熟悉教案、揣摩细节、预估生成、设法应对……凌晨4点半睡下,6点起床,7点半赶赴会场装课件,8点准备上课。

这是一段怎样惊心动魄的“急行军”啊!如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30分钟“攻坚战”

就这样昏昏沉沉地站在了“湖大”礼堂的舞台上,课前交流的10分钟转瞬即逝,课堂教学正式拉开帷幕。围绕如何实现“语言与情感共舞”这一核心问题,我开启了30分钟的“攻坚战”。

紧扣诗眼,让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诗词尤为讲究语言的凝练,注重一字传神。“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找到了诗眼,就找到了诗词的灵魂。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未遵循常规逐句引导学生理解,而是直奔重点,引导学生寻找诗中的中心句,继而在句中找到了“远征难”和“只等闲”这两个关键词。接着,引导学生品味从哪些词中能读出“远征难”,又从哪些词中能读出红军的“只等闲”。学生在对“千难万险”与“等闲视之”的对比品读中,让诗意的感悟与情感的体验相互交织、有机融合,从而领会语言文字的豪放、作者情感的豪气、文章意境的豪迈,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

读诗入画,让语言与情感和谐共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语言背后浓浓的“画”意,无疑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情”的绝佳方法。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和情愫。比如当学生读“五岭逶迤”时,我问道:“读这个词时,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读“乌蒙磅礴”时,我又问:“这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脑海中即刻呈现出蜿蜒起伏、连绵无尽的五岭和气势磅礴、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学生表述后,我让他们带着画面读词语,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谈谈攀登“岳麓山”的体验,通过一系列数字将“岳麓山”与“乌蒙山”“五岭”进行对比,让学生脑海中“逶迤”与“磅礴”的画意愈发丰满。接着,再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细浪”和“泥丸”,让学生读出那种轻松愉悦之感。最后融合全句、两相对比,一磅礴一渺小、一艰难一轻松,让学生感受“神来之笔”的精妙之处!还有“岷山千里雪”一处,我让学生想象“透过‘岷山千里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经过这一点拨,静止的文字瞬间灵动起来,诗句化作画面,画面又凝聚成诗句。在一次次的“读诗入画”中,学生深切体会到红军长征过程中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条件之艰苦、战斗场面之惨烈,由此更进一步体会“只等闲”背后折射出的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

巧用资源,让语言与情感内化升华。要读好、读懂这首诗,学生必须了解背后的故事。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的理解便是其中一个难点。“冷”与“暖”,山水仿佛有了温度,这温度从何而来?学生困惑不解。在他们陷入困顿之时,我适时为他们补充“巧渡金沙江”的史实,让他们想象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的大快人心场面,感受那融融“暖”意;播放精心剪辑的《飞夺泸定桥》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心中产生强烈震撼,深切体会到铁索上的阵阵“寒”意源于战场的惨烈。就在这一冷一暖、一喜一悲的强烈对比中,学生融情诉说、动情诵读,语言得以内化,情感得以升华,使平面的诗句化作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喷薄而出,肆意流淌。

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努力终有回报,最终这节课获得省级一等奖。这节课背后的故事,也成为我最为宝贵的记忆。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培养对象,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火炬学校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16日第7版

作者:刘俏梅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