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有哪些不良反应的副作用,禁忌是什么?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 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简便廉验的特性, 使其广泛应用于家庭及医疗机构中, 但简单的材料、简单的操作却更容易让人忽略火罐本身的“不良效应”。不少不良事件是由于人为操作不规范和忽视禁忌证所致, 加之不少就诊病患本身基础病多, 病史复杂, 因此,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 拔火罐的操作必须规范, 应该摒弃以往对待拔火罐随意的态度, 坚决执行规范操作, 重视禁忌证, 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 并建立有效档案, 让拔火罐这一古老的疗法在今天临床中发挥更大更安全的作用。
拔火罐在应用中不良事件
众所周知, 火罐的治疗作用主要依赖两个方面:一是负压的机械刺激作用, 二是温热刺激作用。这两个作用既是起效的关键, 也是风险产生的原因。如当负压控制不当或拔罐操作不当, 造成罐口温度过高就可能致使拔罐后出现皮下大面积瘀斑、皮肤灼伤和水泡等。
1 皮下瘀斑
火罐之所以能够吸附于体表, 主要是靠罐内的负压作用。在火罐与体表组织形成的密闭空间里, 罐内的负压会对浅表组织有一个向罐内抽吸的张力, 这股吸力会使被吸附的局部组织中毛细血管迅速充血, 甚至形成血液瘀滞, 若负压过大或时间过长, 有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使皮下血液瘀积而出现皮下瘀斑, 这也是拔罐后有罐斑出现的原因。因此, 负压是罐斑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当拔罐参数达到10 min×0.04 MPa的刺激强度以上, 毛细血管就会破裂, 皮肤出现瘀斑, 负压越大, 破裂越重, 相应出现的罐斑颜色也越深。该研究还提示, 罐斑亦与身体的健康状态有关, 比如当人体处于感冒状态时大椎穴处毛细血管扩张, 且血管脆性增加, 血管在外来吸拔力的刺激下容易破裂, 因此感冒时与正常时拔罐显色差别极大。可见, 罐斑是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皮下出血结果, 当然, 罐斑也是火罐治疗取效的机制之一。
《本草纲目拾遗》曰:“罐得火气合于内, 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 罐中气水出, 风寒尽出”;现代医学也认为, 与刮痧原理类似, 拔火罐治疗过程中毛细血管破裂后释放出的血细胞会溶解, 从而释放出氧气, 加强了局部氧气供应, 促进了局部有氧代谢[4], 这对某些慢性劳损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治疗师在应用火罐治疗时非常关注罐斑的原因所在。
然而, 毛细血管破裂既是火罐治疗取效的机制之一, 同时也是某些拔罐风险的主要诱因。在接受火罐治疗的群体当中, 有许多是老年人, 而老年人由于生理的原因, 身体往往伴随有较多的基础疾病, 尤其许多老年人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都会在医生的建议下长期服用一些抗凝药, 这不可避免地影响这些患者的凝血功能, 一旦发生出血现象, 出血时间必将延长。因此, 在拔罐前, 如不详细地询问患者病史和进行必要的检查 (如凝血功能) , 一个小小的火罐就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反思一:
目前许多医者只重视技术操作规范, 而轻技术注意事项。许多人包括部分针灸师认为, 针灸疗法多属于物理疗法, 只要操作符合规范, 针灸本身极少会导致永久性副作用, 但问题是“规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规范, 还应包括该疗法注意事项层面的把握规范。
反思二:
医疗核心制度没有认真执行。反观此类医疗事件, 多是由于部分医者没有认真执行医疗核心制度所致。比如该案就是由于问诊不够详细, 导致对患者现有治疗情况不详, 缺失华法林治疗记录, 从而为悲剧发生埋下了隐患;另外, 治疗师缺乏医疗风险预防意识, 忽略治疗注意事项的排查, 这些都是没有认真执行核心制度的表现。实际上, 这是目前部分临床医师所犯通病, 患者就诊时只是简单询问现病史就进行处方治疗, 不仔细阅读患者的病历记录和详细询问已有治疗状况, 只关心自己专科状况, 结果导致病人每看一个医师就开几种药, 而实际上有部分药的作用是重复的, 甚至有些药同服还会影响疗效等等, 这既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也给患者身体的损害埋下隐患。因此, 严格执行核心制度既是医生的职责, 也是医疗安全的保证。
2 皮肤灼伤及水泡
大多数水泡或灼伤事件都可归咎于人为操作不当, 但仍有少数患者在规范操作下会出现水泡, 所以在行拔火罐治疗时, 医护人员应加强巡视, 一旦发现皮肤有起水泡迹象, 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灼伤和水泡虽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但有些老年人本身体质差加上患有糖尿病, 若伤口不慎感染, 需要外科处理数周方愈, 这不但给病人增加了痛苦还增加医疗费用支出, 所以认真而规范操作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拔火罐是目前被使用最广泛的拔罐疗法, 通过火在罐内的燃烧一方面消耗掉罐内的氧气, 另一方面通过燃烧产生的高温排出一些惰性气体, 从而形成一个负压而吸附于体表, 这是火罐疗法的主要工作原理。由于火的运用, 也为灼伤的发生留下隐患。许多烫、灼伤多由不规范操作所致, 如将点燃的乙醇棉球放在近罐口处烧 (正确是处于罐中央燃烧) , 即会导致罐口边缘温度极高而发生皮肤表面罐口状烫伤;或拔罐用乙醇棉球沾乙醇过多, 在操作过程中燃烧的乙醇滴落在患者身上而发生灼伤等等, 都是不规范操作所致。
水泡的产生也与操作有关, 尽管有观点认为拔罐起泡与罐内温度有关, 但有研究[7]表明拔罐后罐内温度下降较快, 机体局部对罐内温热的耐受可高达80℃以上, 且未出现皮肤水泡。因此多数观点认为拔罐所致的水泡是一种张力性水泡, 与留罐时间和罐内负压有关, 多数教科书主张留罐时间≤15min, 大多数水泡均与留罐时间过长 (>15min) 有关。在临床中还发现组织疏松部位较致密部位容易出现水泡, 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留罐时间最好在10 min之内。另外, 罐内负压与治疗器材有关, 如在同样操作手法、同样乙醇浓度、拔罐时间相等的条件下, 小火罐内的负压往往比大火罐的负压大, 所以留罐时间应稍短些。总之, 为了防止拔罐的不良事件发生, 最好采用透明的玻璃罐, 这样可以及时观察皮肤的变化而能及时处理。
拔火罐有哪些禁忌?
孕妇、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1、体位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以免烧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抗感染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