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茶也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吗(古人怎么喝茶)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个话题是《古人怎么喝茶的》。
茶这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真的是一个特别特殊的东西。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两个俗语,一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七样东西是中国最雅的集合,里边就有茶。提到这个茶你能想到什么呢?我脑子里想的就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建筑,里边有个亭子,坐一个穿着汉服的小姑娘在抚琴,旁边有人在跳舞,你在这边品茶聊天,听起来十分的惬意吧?

还有一句话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是我们社会里最家常的东西,里面也有茶。提到这个茶,你能想起来什么呢?我能想到的是三两好友上完班吃完饭之后来喝点茶,聊聊天下大事、家长里短。很生活化的一个场景。
所以你看这个茶,它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我们能根据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求去饮茶。如果选出一个东西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那我一定投茶一票。
但是您可能不知道的事,其实茶这个东西在古代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饮品,很长一段时间茶叶被当成了菜肴而不是饮料,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我今天就领着大家来领略一下古人喝茶历程。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根据民间的一个小故事,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据说是神农尝百草的神农,他家的院子里是有一个非常大的缸里边是屯的水,他家的院子外面有一棵野生的巨大茶树,有一天风吹过来的时候,这个茶叶就飘到了水上,结果神农一喝味道不错,于是大家就开始饮用这种饮料。当然故事虽然有趣,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其实在中国早期的时候,大家把茶叶做两种用途:一种是当中药,当有点病了或者是不舒服了喝茶,我们今天也是这样,嗓子不舒服了,感冒了也是喝点茶。另一个是当菜吃,也就是说把它剁一剁,炖成菜羹菜汤这种食物。所以说在早期的中国茶叶并没有形成一种饮品,更没有形成一些文化了,只是一种普通的蔬菜或药材罢了。
从什么时候大家开始饮茶了呢?是到了唐代。唐代因为佛教兴起,饮茶成风,因为佛教人士讲究坐禅,长时间坐禅其实也是挺消耗体力的,需要一些补充体能的东西,这个时候发现喝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这个时候的茶从前面的中药和菜汤变成了功能性的饮料,和像今天的红牛脉动这种东西。
既然饮茶是因为佛教坐禅兴起的,那自然佛门中人对于茶是十分喜欢的。

比如说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cóng shěn)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十分喜爱茶饮。因次也喜欢用茶作为交谈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吃茶去”,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问他什么问题,他就三个字:吃茶去。您今天吃了吗?吃茶去,今天徒弟来了吗?吃茶去,明天我们读个经,吃茶去,全是这样子。因为吃茶去这个影响过大,所以也形成了禅宗公案流传至今,我们至今还有人写字愿意题“茶禅一味”。
听到这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奇怪:现在大家都说喝茶、饮茶这都可以,为什么唐朝时候他说吃茶去?因为在唐代他们的饮茶方式就是吃茶。
唐代人吃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煮茶,一种是煎茶。煎茶做出来的茶是粘稠状的,茶汤很像粥,所以说最佳的使用方法不是喝,反而是吃,自然大家就说是吃茶了。

那唐代人这煎茶流程是怎样的?
根据1987年时在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完整的唐代宫廷的吃茶器具进行研究,可以把唐代人煎茶方式大体上进行一个复原。
根据茶具的复原唐代煎茶方式是这样的:先是用茶碾将茶饼碾碎,碾碎之后放入筛箩里筛,把茶粉留下,然后煎茶,需要注意的是煎茶的时候不仅仅要放茶粉,还要把各种佐料放在一起。

放什么作料呢?一般是葱、姜、盐等,当然也可以橘皮、茱萸、薄荷、桂皮等。听到这有的朋友可能觉得不舒服了,觉得这还是喝茶么?都是些什么怪味。其实呢,我觉得也不必要大惊小怪,我们今天喝的奶茶,比这些作料还要复杂,但在社会上也挺流行的,对比一下也就理解了。
那为什么唐代人煎茶要放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呢?其实因为先前留下来的一些遗风,让当时的人不适应仅仅用茶来当饮料,一定是放一些调味品的才能符合当时的口味。

说完了煎茶,我们说说唐代人如何煮茶。
根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的记载,把唐代人的吃茶方法简单地概括为6个步骤,分别是:焙炙;碾碎;筛箩;煮水加盐;加茶末;品茶,听起来还是挺复杂的。
注意,这里面没有包含放作料的的步骤,因为陆羽十分讨厌在茶里加作料,猛烈地攻击这种行为,所以从他开始大家逐步抛弃掉往茶里加入作料的做法,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加了一些盐,有人认为是也是受到了前人遗风的影响。也有人的认为可能是跟当时的水质有关,当时的水质比不上今天,肯定会有一些杂质和异味,所以说即使他看不上这些加佐料的吃法,也必须要加盐来去掩盖异味。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无论是煎茶还是煮茶,前面都有一个步骤是碾碎,这是因为茶叶形态与今日不同,他们的茶叶形态是饼团茶,把茶做成了一个饼。这是怎么做的?很简单,把茶叶蒸青捣碎,然后做成茶饼烘干。可以把它放在茶笼里,因为茶笼是四面镂空的,通风便利,进行烘干很好用,也可以直接给茶笼加热,烘焙成茶饼。

这么做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把茶叶做成这样既方便运输,也方便保存。
虽然唐代的饮茶法在我们看来,有些地方虽然是有点落后,但是它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唐代的饮茶法就传到了日本,慢慢也衍化出了抹茶。那除了日本之外,还能不能看到在境内留存下来的一些类似于我们唐代的一些吃茶法呢?也有。在南方部分地区煮茶的时候也会放一些佐料,跟唐代比较类似。

比如说广东汕尾地区的擂茶,他们就是将绿茶加入大米、花生、食盐、生姜等作料放入钵内,用一根半米长的“擂棍”捣碎,然后再加水煮沸,跟我们前面说的唐代的吃茶方式还是很像的。

当然有些地方虽然是它没有保留这种模式,但是把当时的词汇流转下来了,比如说在福建地区依然把饮茶叫做吃茶,所以说很多历史它并没有离我们远去,而是以我们不经意的方式流传了下来,所以千万不要说只有日本保留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到了宋代后,因为社会生产进一步的提高,加上宋代是比较雅致的一个朝代,对于饮茶法有了一定的改造,发明著名的点茶法。什么是点茶法呢?简单地说就是用茶粉做原料,然后把茶粉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的沸水,先调成糊状,然后进入注入沸水,用茶筅去把它搅动,然后使茶沫上浮,形成粥面,这种方式就是点茶法。

这个听起来就比以前有意思多了吧?宋代人点茶法推崇备至,甚至在点茶法的基础上发明出了一种游戏:斗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这里边写过说:“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niè]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你看他把整个的斗茶的过程就描述得非常的有意思,而且最后点茶点出来的形态听起来是非常的美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宋代人这么推崇点茶,不过也得说,宋代的文人可比我们会玩的多。

这里补充一句,宋代宫廷煎服的茶依然不是我们现在的这种茶,他们这时候的茶叶的形态被称为龙团。其实也是一种茶饼,当然做得要更细腻一些,因为茶饼上印有龙的图案,所以叫龙团。
那么这种龙团是产自于哪里呢?一般认为是产自闽南和岭南一带。这些地方在中国可是产了很久的贡茶的,直到现在,很多好茶叶的产地还是在这个地方,如果你纵观中国的饮茶史,就会发现历史上经常提到的一些好茶也都是集中在这些地方,比如武夷山等。

当然有没有过例外?也有,比如说浙江部分地区也曾经有过皇家推崇备至的时候,但是总体来说,闽南和岭南这些地方仍然是出场频率最高的产茶地区。如果你对喝茶感兴趣,可以去这些地方走走看,或许会有一些惊喜。
到了明代,因为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新的制茶法使得人们不在受限于饼团茶的单一方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炒青制茶法。炒青制茶法它有什么好处?就是不需要把它做成饼团,而直接可以把这种散的茶叶用热水冲泡即可,这种饮茶法也被称为清饮,所以我们今天很常见的饮茶法其实从明代开始就流行开了。

为什么不继续采用饼团茶而开始采用炒青制茶法?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明朝的饮茶理念有了一定的变化,明代人的饮茶理念是一句话: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不仅如此,我们会发现明代人喝茶地点也会选择一些简陋的但比较贴近大自然的场所来饮茶,而在器物的选择上也不追求精美的器具,而是开始采用粗糙的紫砂壶。当然在今天好的紫砂壶也十分的昂贵,但是它出生的本意是返璞归从,回归古朴,只不过让文人一炒把这个粗糙的东西变成了天价。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明太祖提倡节俭,他认为这种饼团茶就是很浪费,所以开始提倡清饮。在《馀冬序录摘抄内外篇》:“太祖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一照各处,采芽以进”,翻译过来就是不用把茶做成饼团了,你就直接摘了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然后进行一些加工就可以了。
到了我们今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我们今天的饮茶文化保留了各种各样的饮茶法。比如说唐以前把茶叶做菜做药,但是你会发现我们现在也有茶叶做的菜肴,比如说龙井虾仁。也有人把这个茶当做药吃,比如说头疼脑热的时候去喝茶缓解一下。除此以外呢,也有人去喝饼团茶,也有人用我们现在的这种清饮,就是直接抓一把茶泡在壶里。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十分有趣的,因为其他的东西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就把前面给抛弃掉了,但唯独茶这个东西不仅保留了各个时期的一个形态,而且在中国落地生根,继而对全世界有巨大的影响。不得不说茶在中国文化里真的是一个超级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