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小麦“青贮”争议何来?

2023-04-29 14:56:05

5月,记者到河北与山东交界的一个小镇上做采访,并因防疫封控在当地滞留许久。那段时间,记者发现许多当地农民将收割小麦青贮的视频上传至抖音,而且搭配的文案也大同小异,无非是说:“有人高价收购小麦做青贮,算下来现在出售未成熟的小麦,比将来卖粮食挣的钱还多!”起初以为只是小范围发生的个别现象,直到“收割未成熟小麦做青贮”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后,才发现小麦做青贮这件事情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于是,在与当地村民聊天时,记者特意询问了村民们对此事的看法。


1// 农民怎么看?


小镇上的确有一些村民,已经将自己田中部分未成熟的小麦卖给了收购小麦做青贮的商人。


记者问:“这种事情以前有过吗?”


农民们都说,以前没听说过收购小麦苗做青贮的,只知道有专门用来做青贮的玉米。


记者又问:“那今年这些人为什么要收小麦做青贮?”


农民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去年很多地方的青贮玉米遭了水灾,今年的青贮玉米还没到收割时节,养殖场的青贮玉米储备不足了,因而要用小麦做青贮;有的说是玉米的病虫害严重,不适合做青贮了,所以改用小麦做青贮……但大多数出售小麦青贮的农民的看法比较现实:“管他有什么原因,有人收,价格又合适,早点把钱拿到手是正事儿。”

总体来说,许多农民对这种现象是乐见的,他们会算这样一笔账:


今年的小麦是去年冬天收获玉米之后种下的,原本要等到将近两个月后,也就是6月中旬,才能收获。在收获之前,还需要浇一次水,虽然说现在村村有机井,浇水比较便宜,但毕竟也是一笔投入。收获时,还要雇收割机,由于今年油价节节攀升,所以雇收割机收1亩地的小麦,可能需要将近100元,这是一项比较大的投入。收获之后,按照去年的行情来计算的话,1亩地的毛收入最多不会超过1900元。现在,有人愿意花1600多元收购小麦青贮,而且他们自己出人出机器去收割,农民只需要坐家里收钱就行,这么“划算”的事情,当然没有理由拒绝。



记者说:“万一要是今年粮食价格涨得比较多,你们不是亏了吗?”


农民们纷纷说,粮食价格起起落落,谁能说得好?还是落袋为安最可靠。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试问,谁又能准确预测两个月以后的粮价趋势呢?谁又能保证这两个月内断然没有农业灾害、最终肯定能丰产丰收呢?所以,站在农民利益的角度来看的话,收小麦做青贮这件事情,似乎是有利的,最起码让农民多了一种选择。不过根据记者了解,在小镇周边各村,销售青贮小麦的农民也是少数,大多数农民还是不忍心在小麦眼看要成熟的当口收割地里的庄稼。这种朴素的农耕思想同样可敬。


2// 出售小麦做青贮合法吗?


关于出售小麦做青贮这件事情,在网络上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反对者大都站在粮食安全的角度上认为,今年由于各种原因,很可能会出现全球性的粮食短缺,因而把快要成熟的小麦当成青贮,是非常短视的行为。支持者则认为,农民收入一直比较低,如果出售小麦青贮有利于提高农民收益,那么就是好事儿,农民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产品。


农民争取应有的收益当然是应该支持的,可是问题在于,种植者真的有随意支配作物的权利吗?恐怕未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土地承包方“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但同时也明确承包方有“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等义务。


今年 2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第二大部分第六条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中说: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其中明确指出“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后面还补充了一句“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这就是说,大多数耕地从原则上来讲主要应该用于生产人吃的粮食,其中永久基本农田是以生产粮食为主要功用,而高标准农田则以生产粮食为唯一功用,所以,如果生产者将高标准农田中种植的小麦当成青贮售卖的话,是铁定不行的;将永久基本农田中种植的小麦当成青贮售卖,也有违反规定的重大风险。


总而言之,农业生产者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更改农作物的用途。因此,针对日前媒体反映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五一”期间就部署核查核实,各相关省份抓紧调度排查。近日,农业农村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3//小麦做青贮缘何而来?


用小麦做青贮其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般来讲,养殖企业喜欢用玉米做青贮,1亩地青贮玉米的收购价大概在1200元上下,可1亩地的青小麦收购价则在1500元左右,而且青贮玉米的产量和作为饲料的质量也比青小麦要高不少。所以即便是那些卖了青小麦的农民,也会发出疑问:“这些收青贮的人就不怕赔钱吗?就算青贮玉米没成熟,直接买粮食当饲料不好吗?为什么要花大价钱收青小麦呢?”


关于今年出现的规模较大的收购青小麦做青贮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站在行业高度去看的话,就会发现:我国的青贮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也不足为奇。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同年,11月2日《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种养结合型调整。重点是粮饲兼顾,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以养定种,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在中央和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青贮产业才由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一种新兴的优质饲料,青贮饲料具有营养价值高、易消化、柔软芳香、适口性好、保存期长、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在家畜饲喂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在刘忠宽等所著的《中国青贮饲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显示,2020年,我国仅牛羊的青贮需求量就高达55545万吨,而我国目前青贮饲料即使加上作物秸秆青贮最高也只有28672万吨,仅牛羊的青贮饲料缺口就高达26873万吨,缺口率达48%。


除了数量有比较大的缺口之外,青贮饲料的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仅有一半的饲料青贮可以达到优级标准。影响青贮饲料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料基地环境条件、饲草品种、栽培管理、收获处理、原料运输等,由于我国青贮饲料产业的起步比较晚,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技术实践仍然比较滞后,因此造成了青贮饲料的质量存在比较显著的不足。



青贮饲料收获、加工机械设备也是限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这类机械的国产化率较低,而且国产机械设备普遍存在作业效率低、损失率高等问题。此外,商品化青贮添加剂更是几乎被国外产品垄断,国产青贮添加剂的市场占有极为有限。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我国的青贮饲料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因而造成了青贮饲料供应量不足,商家“病急乱投医”,大量收购本不适合、也不应该用来做青贮饲料的青小麦,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广泛的争议。


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行业整体布局上下功夫。


一是要做好原料基地布局,确保青贮原料生产和质量安全。由于青贮原料收获、处理、运输、加工调制等环节要求越快越好,青贮过程越长,青贮饲料营养损失越多,青贮饲料质量越差,所以在选择青贮原料生产基地时,要重点考虑基地土地条件、基地环境条件、基地交通运输条件,确保青贮原料生产和质量安全,便于运输。


二是注重原料栽培、收获等环节的科学化管理。栽培环节,包括品种、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用药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贮原料的营养成分、质量安全和生物产量,也就决定了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及质量。因此,要根据青贮加工对原料特性的要求,合理、科学地开展青贮原料的栽培管理,严格质量控制标准,严防青贮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进入。


三是做到农艺农机配套,实现全程机械化,以提高青贮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四是做好青贮作物的抗病防灾工作,此次“青贮荒”,主要原因就是病虫害和农业灾害导致了青贮作物大量减产,从业者应该吸取教训,做好青贮作物的抗病防灾工作,只有青贮饲料能够稳定、足量供应,才能保证行业的稳健发展。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青椒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