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哪一篇(庖丁解牛新解)

庖丁解牛就是出自庄子的这一篇养生主,庖丁解牛,引申出来一个成语叫做熟能生巧。但是庄子在这儿可不止讲熟能生巧这么简单。一个屠夫他能够去文慧君的宴会上去给他表演解牛,他不是一般的屠夫。这个庖丁就是一切一划,这个牛啊唰就给它解掉了。而且跟文慧君宴会上的这个桑林之舞、金手之乐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的和谐。所以文慧君惊呆了。因为我们想想看,我们觉得拿刀子都是非常血腥的,一般都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或者就是充满着杀伐之气的。而这个庖丁呢做得这么丝滑,一整套动作下来,好像一头牛在他手上变得轻而易举。跟欧阳修的卖油翁有点像。你要知道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是欧阳修是一个儒家,庄子是个道家,他们从根本上是不一样的。儒家是推己及人呀,是要爱,要仁义,那我要对你好,我全给你。道家是什么?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虽然你是我孩子,但是你在我眼里就跟那只小蚂蚁是一样的。欧阳修写这个卖油翁哈,更多的是熟能生巧。而庄子写这个庖丁解牛,在熟能生巧的这个基础上,他又上了一层。
这个文慧君问庖丁说,为什么你的技艺能达到如此高超的一个境地呢?庖丁说诚之所好道也近乎技艺。我之所以把这件事做的这么好啊,不是我技术有多高超,是因为我是按照道在那儿做这件事儿。道是什么呀?道是树之上要近乎技比技还要高一点的那个东西。但是他这个东西是不是术呀?术他不一定能上升到道,但是术他可能是道的一种呈现方式。那么庖丁他的树跟他的道区别在哪儿呢?你看他说了他几个阶段,他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牛只在他的眼里,这是他的第一阶段。三年之后他的眼里这个牛已经不是牛了,是结构,是骨架。我知道怎么解不费劲,而且我知道怎么解就是更快速。这个是怎么得来的,是不是他在经验中得来的。所以这个时候他已经透过现象看到了这一个事情背后的本质。第三个阶段,肯以神欲而不以目视。比劫者有剑,而刀刃者无后。这个牛已经到了我的心里,我跟他是神谕,我解他的时候啊,我是闭着眼睛烂熟于心。牛的骨架当中是有空隙的,而刀刃是非常的薄的嘛,所以我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我的刀刃从哪个间隙中穿过的时候,我是最省劲儿的。
我们想一想一头牛那么巨大,它盘根错节的骨架以及它的这些血管,它的这些肌肉都是盘根错节的。有没有一点像我们现在这个大的社会,我们跟人起冲突,没有对错是非之变,就只有谁更加固执。你明明知道这个地方是一堵厚墙,你还要迎头往墙上撞,那不就是撞南墙嘛。为什么说足袍一个月换一把刀,凉袍一年换一把刀?就是他们硬来,结果刀破了,骨头还没砍破。所以我们怎么去区分什么是道,什么是术呢?术我们是不是还有对象?我们还有目标,我们做这件事情我们还有一个想求的结果。比如说我解牛,我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我5分钟之内我要把这个牛解掉,我要拿一个吉尼斯记录。当你达到道的这个层次的时候,我再去解牛。我没有什么追求了,我只是纯粹的在做这件事情,我没有目的性。而我的这个目的是跟规律相合的,和目的和规律的统一。也就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天人合一,不是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拥抱天地,而是我们人的这种目的性跟大自然天地规律相契合。比如说我们的潜意识就已经知道了生死乃自然常规律,自然界是无穷的,世界是无限的当我们的这种潜意识跟这个自然规律相契合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能达到天人合一。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艺术的审美其实是可以让我们达到天人合一境地的?因为艺术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这种功利性当中跳脱出来,很多的艺术作品都能让我们瞬间产生一种宇宙的苍茫感,产生一种时空流逝的感觉。这种感受在艺术上专有的名词叫美感。比如说我们看一个英雄的悲剧,你看完之后你会有一种崇高感。一个人他去对抗这种不可掌控的命运的这种抗争精神力就能让你产生美感。
最后文慧君他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我听完庖丁你说的话之后哎,我得到了养生之法。就是我们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不要去强求,我们顺应自然的规律,就能够很好的游刃有余的活在这个世间。我们的社会虽然说盘根错节,但是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合理的形态存在。我们如果说从心底里我们知道存在即合理,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也能找到我们游刃有余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也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