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赵的释义是什么(成语分享——完璧归赵)

【典源】
完璧归赵,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
原意是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后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得知后,便写信给赵惠文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宝玉。赵王接到信后,非常为难,因为秦国强大 ,如果直接拒绝,可能会引发战争;但如果答应,又担心秦国不会真的交出城池。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宦者令缪贤向赵王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认为他可以出使秦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赵王召见了蔺相如,并询问他的意见。蔺相如表示,如果秦国真的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么赵国就应该答应;但如果秦国没有诚意,他一定会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在秦国的章台宫,他恭恭敬敬地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看到和氏璧后,赞不绝口,但却闭口不提交换城池的事情。蔺相如看出秦王并无诚意,便借口和氏璧上有一块小瑕疵,要指给秦王看。在秦王将和氏璧交给他后,他趁机退到柱子旁,以死相逼,要求秦王必须举行隆重的迎璧仪式,并斋戒五日,才能再次接受和氏璧。
秦王无奈,只好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然而,蔺相如却暗中派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连夜逃回了赵国。五天后,当秦王在朝堂上设下“九宾”之礼,准备接受和氏璧时,蔺相如却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被他送回了赵国。秦王大怒,但此时蔺相如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且秦国也没有理由对赵国发动战争。最终,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国,而和氏璧也得以完璧归赵。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忠诚爱国,也揭示了古代国家间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同时,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诚信、智慧和勇气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