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雪,是冬天最美的一道风景。
枯枝败柯有了雪的妆点,一夜间可以开出梨花;人间恶路歧在雪的覆盖下,仿佛成了洁白、坦荡的大道。
因此,诗人们爱极了雪花,尤其是飘飘飏飏的大雪。

形容大雪,我们经常将其喻作鹅毛,虽然略显粗俗,倒也熨帖生动。浪漫的诗人,经常以柳絮喻之,东晋谢道韫还因此得了个“咏絮才”的称号。
若说“浪漫”,李白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最喜欢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那么,在李白的笔下,大雪还像柳絮吗?

不!柳絮太小了,太柔了,太不符合他飞扬跋扈的形象了。
于是,李白的雪至少有手那么大——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这才是李白式的浪漫,将夸张运用到极致,明明让人不可思议,却又让人觉得,嗯,就得是这个样子。
诗中的“王历阳”,是历阳县一个王姓的县丞,根据李白的诗可知,王历阳好追慕前贤,以生性恬淡的陶渊明为偶像,学陶渊明抚无弦琴,植五棵柳,戴滤酒头巾。可在李白的眼中,王历阳有个要命的缺点,那就是不肯饮酒,这简直是对陶渊明的侮辱。所以,气不过的李白,写这首诗嘲讽王历阳。
开篇两句纯粹是为了烘托氛围。北风凛烈,暴雪像手一样大,可见天气及其寒冷。大冷天的,喝酒再适合不过了。可王历阳却不肯陪李白喝,难怪诗仙要发怒了。
手一样大的雪,已经够大了吧?
一般般,席一样大的再了解下?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二句,与上首诗意思类似,通过写雪之大,来突出气候之寒冷。
只是,这“大如席”的雪花,惊得人合不住下巴,大概,它只能存在于神话中以及李白的诗中了。
“燕山”一词的出现,引出“幽州”的思妇,从而引出身在更加苦寒之地的“君”,进而揭示出战争的罪恶。
“大如手”、“大如席”的比喻,虽然新奇别致,但似乎简单粗暴了些,难道李白眼中的雪没有更柔美一点的吗?
当然有。白云够柔吧?只是……
清平乐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这场雪可能是这么来的:天上的仙人喝得酩酊大醉,抓来几片白云,把它狂乱揉碎,撒到人间……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诗仙想象力真是太惊人了,我们除了愕然张口还能做些什么呢?